巴里坤县牧民搬迁点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农牧民受益匪浅
巴里坤县牧民搬迁点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农牧民受益匪浅
巴里坤县耕地面积42万亩,播种面积25万亩,基本农田12万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6.1亩,基本农田3.6亩。规划退耕地面积15万亩。自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至今共完成退耕地造还林4.7万亩,涉及农户共2312户。
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过程中我县把生态移民、扶贫开发结合在一起。全县共有6个乡镇场区4个搬迁点的986户农牧民实施了退耕地造林工程。退耕地造林面积达19790.34亩。
实施搬迁是从1997年开始的,其目的是为当地牧民从游牧生活转为定居实现脱贫致富。特别是黄土场开发区分别从巴里坤县的海子沿乡、萨尔乔克乡、下涝坝乡和大红柳峡乡搬迁牧民580户2000余人到黄土场开发区,开发土地3万余亩,人均占有耕地10余亩。
搬迁定居是基础设施等都是由政府配套的,搬迁定居的牧民生产积极性较高,土地肥力足,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种植小麦亩产在200公斤以上,实现了搬迁脱贫。但是由于后期对土地投入不足,牧民种植技术较低致使小麦亩产逐年下降,到2000年亩产已不足100公斤,搬迁牧民出现了返贫,甚至有的离开搬迁点去过游牧生活在,在这样的情况下,
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的全面实施,给各搬迁点开发区的农牧民带来了新的希望。巴里坤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程,充分认识到改善生态的重要性,在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将改善生态环境与农民脱贫致富有机结合。相继将黄土场开发区、大河镇的大柴沟村、奎苏镇的牧民搬迁点、下涝坝乡易地牧民搬迁点列为退耕还林的重点乡场。
2002年是实施退耕还林的第一年,全县退耕还林任务达15000亩,如此大的造林面积在巴里坤县来讲是前所未有的,农牧民对退耕还林工程的政策了解不够,县委、县人民政府、林业局及发展计划局多次在黄土场开发区召开动员大会,并组成工作小组逐家逐户进行宣传讲解,使农牧民了解到退耕还林工程能给他们带来的实惠不再排斥退耕还林工作。县委、县人民政府动员全县各行政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学校、部队到开发区义务种树,共完成义务植树140万株。林业局将林业系统的技术人员组成了三个工作小组,分别进行退耕地块的落实,地类调查、退耕规划,苗木的调运、假植、发放并深入到造林地块进行技术指导。通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和黄土场开发区牧民的精心管理,黄土场开发区当年实现退耕地造林10531.89亩。巴里坤县2002年退耕还林苗木成活率达到90%以上,黄土场开发区当年实现原粮兑现1053189公斤,现金补助210637.8元,农牧民当年收入比上年度人均增收100元。在进行退耕还林钱粮兑现前县委、县人民政府在黄土场开发区召开了钱粮兑现现场会,开发区所有的牧民全都来到现场参加了现场会,当牧民们把钱粮拿到时有位年老的哈萨克老大娘用颤抖的双手给现场会的工作人员捧来了大把的糖果并且感动的流下了眼泪。
2003-2004年大河镇的大柴沟村、黄土场开发区、奎苏镇的牧民搬迁点、下涝坝乡易地牧民搬迁点又相继实施退耕地造林9258.45亩。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很多离开搬迁点开发区的农牧民们都又回来了,牧民们每年都积极要求进行退耕还林,并且在退耕地块中套种了牧草,养殖了大量的牲畜,形成了林牧一体化的局面,农牧民的收入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解决了牧民的吃饭问题、教育问题、温饱问题,同时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并且巩固了开发区的搬迁成果。截止到现在退耕还林工程已在巴里坤县实施了6年,黄土场开发区已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5311.34亩,每年为牧民兑现退耕还林补贴244.98万元,形成了全疆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片区,生态环境也有了巨大变化,从前每到春季就是漫天黄沙飞舞,能见度非常差,出门不戴口罩、不围围巾是绝对不行的,现在已看不到当年黄沙漫天的景象了,因盐碱的原因不长草的地方现在也是草长莺飞到处一片绿色。大河镇的大柴沟村已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779亩,每年为牧民兑现退耕还林补贴28.46万元;奎苏镇的牧民搬迁点已完成退耕还林面积500亩,每年为牧民兑现退耕还林补贴8万元;下涝坝乡易地牧民搬迁点实施退耕地造林2200亩,每年为牧民兑现退耕还林补贴35.2万元。
退耕还林工程改变了搬迁点农牧民的生活、生产环境、改变了农牧的生活条件,改变了农牧民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现在退耕还林工程在巴里坤县已经成为了一项得民心的富民工程,深受农牧民的喜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巴里坤县的生态环境还会有更大的改变,人民的生活、生产条件、环境也会有更大的转变,巴里坤县会把退耕还林工程做得更好,为实现山川秀丽的大西部贡献自己的力量。
巴里坤林业局
2008年8月11日